台湾写真:在台北“101”脚下感受眷村温情(图)
2008年06月15日 14: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台北地标“一〇一”大楼脚下,保存有台北地区最古老的眷村——四四南村。眷村是台湾特色的社会生活形态之一,泛指1949年前后自大陆各地迁台的军公教人员聚集社区。四四南村是1948年底自青岛迁来台北的“陆军联勤兵工厂”员工及家属自建的居所。该村落的改建工程已成为全台800多处眷村的示范之一。 中新社发 许晓青 摄
大陆游客观光团即将于7月赴台,台北各行业积极“热身”。台北地标“一〇一”大楼脚下,保存有台北地区最古老的眷村——四四南村。自大陆山东迁台的眷村人开设“南村小吃店”已有30多年历史,期待大陆观光客亲临品尝“半台湾、半大陆的眷村风味菜”。 中新社发 许晓青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
中新社台北六月十五日电 题:在台北“一〇一”脚下感受眷村温情
中新社记者 许晓青 耿军
走出高耸入云的台北“一〇一”大楼,向西南方步行不到五百米,有一片绿树掩映的“菜地”,这里不是农家,也不是私人花园,这里是台北地区最古老的眷村——四四南村。
眷村是台湾特色的社会生活形态之一,泛指一九四九年前后自大陆各地迁台的军公教人员聚集社区。全台湾八百多处眷村,如今有八十多处列为;せ,四四南村就是“标本”之一。
来到松勤路五十号的“村口”,灰色的“台北市信义公民会馆”牌匾映入眼帘,整个眷村有四栋经典建筑及周边绿地被保存下来。
青草地、老榕树,鸟语蝉鸣相伴,还有斑驳的窄巷、路灯和电线杆,一切与不远处的“一〇一”大楼融为一景。入夏时节,眷村老宅门口的大红春联仍很抢眼。一处门前贴着“孝悌乃传家至宝,勤俭为五业根基”。
眷村保存下来的A楼改为“特展馆”,这里已是台北前卫艺术家的聚会场所。一个学生模样的女子迎上前来,她是四四南村变身“公民会馆”后的新任馆长陈美伶。
步入B楼“眷村文物馆”,陈美伶对村里掌故如数家珍。她说,这里原来是一九四八年底自青岛迁来台北的“陆军联勤兵工厂”员工及家属自建的居所,“四四”是当年的番号,近年来随着信义计划区开发,约五百户南村居民分散各处,入住“国宅”安家。
展馆内,花棉被、红肚兜、绣有锦绣山河的幔帐……一针一线都是昔日眷村妈妈的手艺。一只“炮弹灯”则诉说眷村的经典记忆。陈馆长说:“生活简朴的兵工厂家眷聪明能干,利用废弃炮弹壳制作台灯支架,这也见证了村民生活和‘军事’不分家的事实,‘炮弹灯’下眷村第二代苦读,还出了不少文艺人才”。
正在整修中的眷村C馆,是一处名叫“北中南”的餐饮区,供游客休憩。最近这里由台湾福泰饭店租用,负责人蔡小姐告诉记者,“我们想在眷村里卖有‘台味’的小笼包,期望吸引大陆观光客”。
“到南村,一定要吃眷村菜”,经陈馆长指点,记者步行约一百米,在庄敬路上找到一家“南村小吃店”。
老板娘李云辉一开口就是地道的山东话,她说自己是眷村A楼原来的住户之一,一岁时还在父母怀抱中,就从青岛坐轮船来到台湾,至今都还没机会回大陆看看。
李云辉热情款待大陆来的“老乡记者”品尝南村风味:山东手擀面、凉拌黄瓜、卤味拼盘。她说,“咱们大陆观光团要是来台北‘一〇一’,也欢迎顺道来南村转转,到时候一定摆酒席款待,请老乡尝尝咱们半台湾、半大陆的眷村口味”。
话音未落,自高雄赶来的“眷村媳妇”骆玉露出现在南村小吃店门口。李云辉和骆玉露多年不见,紧紧相拥,眼眶发红。已过花甲的骆玉露,当年从屏东嫁到四四南村的江苏祝家,一嫁就是四十多年。骆玉露说,南村里最多的是山东人,还有从河南、四川、上海来的,南腔北调什么都有,眷村菜也是五花八门。
记者告别眷村菜馆时,李云辉依门相送,她说,“台胞证都办好了,就等直航了,到时候一定回大陆看看!”完
【编辑:张明】
相 关 报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