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林在第6次(1998)的“航天飞机”飞行任务中,曾替诺贝尔物理得奖人丁肇中所主持的“磁谱仪”计划从事高能物理的实验,希望发现反物质,试图打开宇宙之谜,该趟飞行也促成两位杰出华裔科学家合作的佳话。截至目前为止,张福林获有四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两个得自中南美洲),1986年自由女神百年纪念时,里根总统曾颁予自由奖章。
首开华裔担任太空站领导先例的焦立中
焦立中太空漫步
另外两位华裔宇航员焦立中(Dr. Leroy Chiao)与卢杰(Dr. Edward Lu)属于同一个年龄层的背景,使得二人拥有以下数点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在美出生的华裔移民第二代,都在求学时代返台学习中文,二人双亲同是1949年从大陆迁至台湾的知识分子,后赴美留学而安家落户。两人都获有博士学位,全力拼事业、待过了四十岁才完婚,他们也因嗜好飞行而各自拥有私人飞机。他们两人分别在2003年及2004年年进驻国际太空站,在轨道运行长达半年以上。
焦立中出生于威斯康星州,30岁那年入选宇航员团队,他履历表中最耀眼的一项,即在2004年10月进驻太空站时,是衔着“探险十号”(Expedi-tion 10)指挥官的光环,首开华裔担任太空站领导的先例。他于2006年初退休,筹办科技顾问公司,另创事业第二春。
焦立中一共上天四回,第三次是2000年10月,恰巧碰上航天飞机航行太空的第100次。在为期十三天的任务当中,重头戏是装配“国际太空站”,七位宇航员从地球上搬来重达九吨的Z1支架,作为太空站八扇太阳能板的基石,Z1同时包括四个大型回转仪,当太空站绕着地球回转的时候,它可发挥控制太空站方位的重要功能。Z1一并含带两套通讯系统,一个向地球转播现场的录像画面,另一个可让地球上的科学家观察国际太空站所做的实验。在这次任务中的最后一项工作,是安装一具重两千磅的圆锥形舱门接合器,当航天飞机下次造访时,可做为两者接合的另一个舱口。
美国宇航局还替这次飞行安排30小时的“太空漫步”(英文简称EVA),由两组人马到舱外进行国际太空站的装配工作。焦立中在这次任务当中一共出舱两回,共计十三小时又十六分钟。返回地球后,他被任命为休斯敦太空中心宇航员办公室“舱外漫步”主任,足以说明他执行这项任务时,表现优异。
笔者在1992年访问焦立中的母亲朱青筠博士(加大柏克莱材料科学专业),她说:焦立中自幼双手灵巧,悟性高,家中机器经他拆了又复原的不知多少!俗云“知子莫若母”,朱博士的这番话替焦立中装配太空站的本领,透露了机锋。
自中学时代便立志做宇航员的焦立中,高中毕业那年从新闻中获悉美国宇航局甄选宇航员的方针将调整过去出自军方的传统,转而增加科研界的新血,他估计如此一来,自己入选的机会大为提高,随后他进了加大柏克莱研习化工,后于圣地亚哥分校取得博士学位。27岁那年他进入Hexcel公司,与美国宇航局合作研制光学复合材料(太空望远镜的材料),次年转入劳伦斯利佛穆尔国家实验室,继续研制一种厚度较大的航空复合材料,1989年他登上美国宇航局33名太空新鲜人的录取名单。此后展开他在美国宇航局的专业路程。
年纪最轻的华裔宇航员卢杰
卢杰再创辉煌
四位华裔宇航员之中,数卢杰的年龄最轻,1963年出生的他,以任务专家的身分首先进驻太空站(探险七号),尤其是张福林和焦立中在2006年退休之后,卢杰成为太空团队中唯一的华裔。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