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看病贵,是我国当今的一大难题,尤其对农民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如何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澄迈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
澄迈县的农村医疗卫生改革,主要特点是政府舍得投入、人才得以留住、机制全力保障,建立起的“县乡(镇)村一体化的三级医疗卫生网络”,使“小病不出村、轻病不出乡、一般疾病不出县”的目标基本实现,让农民真正做到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和看得好病,从而可以享受到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澄迈县委书记杨思涛说,解决这道难题,关键是要对农民有感情,要把农民的疾苦装在心里,要舍得投入。
海南曾开“小财政办大教育”全国之先河;如今,海南正在“小财政办大卫生”方面做示范性探索。
本报将连续推出“农村医疗卫生改革澄迈模式解析”系列报道,旨在通过总结和解析澄迈农村医疗卫生改革模式,全面推动我省农村医疗卫生改革。
2月10日,澄迈县白莲卫生院。虽然时至正午,但注射室依旧有不少病人。铺了地砖、刷白了墙面的房间显得很明亮,房间一角的大电视正播着动画片,村民李娜1岁的儿子几乎忘了头上还打着点滴,很乖巧地躺在妈妈的怀里。
在李娜眼里,这里环境很不错,有电视、风扇,又干净亮堂,看上去就觉得放心,不比城里差。
她说:“以前卫生院可不是这样,房间黑黑的,又旧又脏,别说电视电扇,连打吊瓶坐的木凳子都没几张。那时来这里看病的人很少,经济条件稍微好点的或病重一点的都是到邻近的?谌タ矗由下贩咽乘抟惶俗钌僖惨500元!
出乎记者意料的是,早在三年前,白莲卫生院就可以开展胃全切除、阑尾切除、卵巢瘤切除等外科手术了。这在我省乡镇一级卫生院中还很少见。
自2004年推行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后,澄迈越来越多的基层卫生院、卫生室像白莲卫生院一样得到了发展、壮大,越来越多农民也像李娜一样享受到了实惠,看病不再远、不再难、不再贵。
政府舍得投入:农村医改的基本支撑点
很长时间以来,“看病难、看病贵”是农民的切肤之痛。
澄迈县卫生局局长周序坚坦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对医疗保健需求的日益提高,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农村卫生管理机制滞后;农村基层卫生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条件差;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卫生室离村靠镇办医现象较突出,部分偏僻地区看病不方便;农村卫生人才匮乏、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尚未健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不充分等。
其实,这些问题是全省乃至全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的“通病”,而政府投入的不足,则加重了其“病症”。
省卫生厅副巡视员许亚川感慨不已:“没有政府的大力投入,再好的改革蓝图也没法变成现实。而澄迈模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本!
让我们来看一组绝不枯燥的数据:
2003年,澄迈县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884万元,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第一年投入991万元,2005年后这一数字不断攀升,2007年达1800多万元,2008年更是突破2400万元。
短短5年,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增加了近3倍!
有人说,澄迈有钱嘛。没有大财政,哪能办大民生呢!
是的,2008年澄迈成为我省第三个财政总收入跨入“10亿元俱乐部”的市县。
然而,从人均财力看,2006年澄迈县排全省倒数第3位,2007年排倒数第5位,直到去年才进入前10名。
“政府钱虽然不多,但在刀刃上一定要舍得花钱。坦白地说,改革最开始还是一个感情问题,农民看病太不容易了,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背温跸匚榧茄钏继嗡怠
国家曾经将“市场主导”作为医改的方向,使医院公益性逐步减弱,看病贵、看病难等弊端凸显。
“澄迈县委县政府的倾力投入,成为完善这场改革的基本支撑点,也是凸显公益性的基本保证,与国家正在酝酿的‘以政府为主导,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共属性、公益性质’的新医改方向一致!笔∥郎ぐ字厩谟写似兰邸
3公里服务半径:农民看病不出村
在采访中,一个数字引起了记者的兴趣——3公里。
无论是在里万、夏富,还是敦茶,到这些村卫生室看病的村民,一般都来自半径3公里以内。
据了解,澄迈全县有171个行政村,2003年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为73%,2007年实现了全覆盖。2008年,该县对人口在2000人以上或服务半径超过了三公里的自然村也设立了村卫生室,目前全县村卫生室达216间。
网点全覆盖,只是解决了农民看病最基本的要求。
澄迈更致力于建立健全“县乡(镇)村卫生一体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就构筑了“县乡(镇)村”三级卫生网络,但长久以来,这个网络已破损,镇村两级的力量大大减弱,且互不关联,严重影响了基层农民的看病问题。
“首先要解决农民有地方看病,要健全网络、整合资源、重心下移!毖钏继嗡。
为此,澄迈积极推进医疗资源利用整合:以县级医疗机构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纽带、村级医疗卫生组织为网底。
在县级,整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将县卫生防疫站、县结核防治所、县健康教育所等3家单位合并,组建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所。此外,投入8000万元选址新建县人民医院留医部,增加了400多张床位。
在乡镇,整合城镇卫生资源,将金江卫生院、澄城卫生院和县卫生学校3家单位的14个门诊,整合为6个综合门诊,同时对全县20个镇卫生院规划设置。2005年借中央、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和县政府配套资金,对卫生院进行专项建设,目前19个乡镇卫生院得到新(扩)建,基本消除了危房。乡镇卫生院还借助中央、省财政资金及妇幼子项目的援助,基本配备了X光、B超机、心电监护仪、救护车等设备,乡镇卫生院的就医环境大大得到改善。
在乡村,推行卫生室“各办各管”和“院办院管”两种模式。在服务人口较多或个体医生不愿去的偏远地区,由乡镇卫生院下延开设卫生室,卫生院医务人员轮流到村坐诊。
整合资源、健全网络、设备增添,大大缓解了资源分布不合理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促进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有效链接与联动,实现县镇村卫生资源共享,使农民“小病不出村、轻病不出乡、一般疾病不出县”,医疗成本大为降低,农民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少花了冤枉钱。
借力新农合:特困群众也能看得起病
“以前没有新农合,农民有点小病一般都是拖好的,或买几颗药吃,也有把病拖重了的。现在看病都可以报销,谁都愿意到这里看病,少走路少花钱。”2月11日上午,正在金江镇夏富村卫生室输液的村民王少英,对“新农合”赞不绝口。
周序坚说:“仅凭政府有限的财力,无法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是新农合使我们有了强劲的改革助推力!
2003年12月,澄迈开始试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4年全县参合率为30.47%,筹集资金320多万元;而2008年全县参合率达98.76%,筹集资金近3000万元。至2008年6月止,全县共有12.5万农民因病得到补偿,报销医疗费用达2700多万元。
近5年来,澄迈先后修改完善管理办法3次,不断完善补偿办法,使参合农民最大限度受益。在保证基金不透支前提下,住院起付线由2004年的省级1000元、县级500元、镇级300元,下降到现在的省级600元、县级300元、乡镇卫生院实行零起付,并提高了补偿比例。同时,参合农民小病门诊治疗的费用也可以报销,乡镇卫生院按30%、村卫生室按20%比例补偿,不设起付线和就诊次数,每人每年各项补偿金额累计不超过封顶线3万元。
为使特困群众也能看得起病,澄迈还通过政府拨付、企业捐赠等多渠道筹集,设立特殊群体大病救助基金,患了重病的特困群众在领了新农合二次补偿后,还可以得到该基金的帮助。
澄迈还扩大定点医疗机构覆盖面,将报销审批权下放,新增120个村级卫生室作为门诊就医报销定点医疗机构,农民不出村就可以看病报销药费。通过完善“补偿”,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的状况和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也有效发挥了“县镇村卫生一体化”的作用。
据统计,农村医改和新农合推广前,澄迈20个乡镇卫生院2003年门诊量为25.5万人次,业务收入为560多万元,而2008年门诊量近50万人次,业务收入提高到2100多万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1.9倍和3.7倍。此外,村卫生室和县人民医院的门诊量、住院人数都增长迅速,农民因没钱看不起病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缓解。(周元 罗建力 张苏民)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骞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缃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