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从北国冰城哈尔滨到天涯海角的�?�,从草原风情的呼和浩特到世博花开的上海,从南到北,从西向东的各个省会城市里,各省、市、自治区一年一度的人大、政协“两会”开的是异彩纷呈。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本着为各地经济发展保增长、保民生的高度责任心,积极献计献策,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经济继续平稳增长的同时,国人的幸福指数也能跟随GDP的增长保持同步。
记者近来连续搜索了各地“两会”报导的关键词,发现除了大家都不陌生的转型、产业升级、刺激消费、投资拉动等等之外,今年有一个说起来并不新鲜但实施起来力度非同小可的词汇,那就是在各地政府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保障性住房建设成为2010年各地政府施政报告中的一个重点。例如,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在工作报告中明确表态,今年北京市提出的计划是新开工建设和收购政策性住房13.4万套,占全市住宅开工套数的50%以上;自住型、改善型等各类政策性住房用地供给超过1250万平方米,占住宅供应总量的50%以上;天津宣布,2010年将推出2万套限价商品房、6.5万套经济适用房。而上海市市长韩正则提出今年开工建设的保障性住房面积要达到上海市总开工建设住房面积的60%以上,韩正表示,住房是民生之要,要把住房保障作为民生工作的重点。除了北京、上海、天津,其他省、市、自治区也纷纷提出了2010年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具体目标,特别是近来因为要建设国际旅游港引发房价上涨的海南,海南省委书记赞同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海南今年一号民生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成了各地“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话题。
保障性住房建设,这个并不新颖的话题何以一下子成为纵贯东西南北各地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这恐怕还是与去年我国各地房价的大幅上涨有关。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全国房地产市场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房地产成交量近9.4亿平方米,估算均价约4695元/平方米,年房价涨幅24%,平均每平方米上涨813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上海、深圳和北京位居房价涨幅前三甲,同比分别上涨27.56%、18.32%和16.38%。如此巨大的涨幅让买房成了国人心头最为沉重的一块心病。此前,曾经有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和南京市市长对媒体坦言:以自己的工资水平很难买得起房。
的确,按照国人工薪阶层的平均收入水平年薪5万来算的话,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动辄每平方米2万元的房价和武汉、西安等二线城市每平方米7000元的房价的确是让这些工薪阶层看的起,买不起。然而,如果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依照中国人传统心理中的“成家置业”习俗,国人的幸福生活指数自然是大打折扣。特别是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打工,这些人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在城市就业、结婚,对住房的需求呈现出刚性递增的态势。如何在高房价和对住房的高需求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确保城乡经济的平稳增长,是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头等难题。单纯依靠商品房来满足工薪阶层对住房的需求,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在各地近来先后召开的“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议直言,认为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是目前解决高房价最为现实可行的途径之一。
从各国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办法来看,无非是通过大力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来缓解这部分人的住房难状况。在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既有每平方米超过60万元港币的豪宅,也有大量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正是有了这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存在,香港普通市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目前,我国的财政收入比较充裕,完全可以仿效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做法,在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大量兴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同时引入各路资本投入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中来,力求保障性住房建设能有一个较大的突破,实现杜甫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愿景。
要解决高房价的难题,不能纯粹走市场上“一棒子打死”的老路,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让广大工薪阶层得以安居,让市场上对住房的高需求“釜底抽薪”,逐步降温,不失为解决高房价的一条捷径,这恐怕也是各地政府争相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的初衷。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