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3日电 在这次黎以冲突中,不管是联合国对以色列的警告,还是在罗马召开的黎以国际会议,以及赖斯国务卿的中东之行,都因美国偏袒以色列而无实质结果。《瞭望新闻周刊》载文称,除了黎以冲突,最近一个时期让布什政府烦心的事儿还真不少:朝鲜在7月4日美国国庆日试射了导弹;巴以冲突仍在继续;伊拉克战事延绵不断,正处于内战的边缘;阿富汗局势持续恶化,有向“伊拉克化”发展的势头;伊朗核;┏植幌拢浇橇φ。对此,美国似有应接不暇,甚至难以掌控局势之态势。而布什政府一改往日动辄要“单边行动”、“先发制人”的做法,转而强调要通过“多边机制”和“外交途径”解决问题。
国内外学界以及媒体由此出现一种评论:布什“牛仔外交”破产,“布什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等。事实果真如此吗?
布什主义没有终结
日前《时代周刊》杂志以题为《布什的外交末路》封面文章,总结了布什就任以来在若干国际事务上的对外政策,并认为“布什主义”已经穷途末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政治学家加里巴斯也指出:布什主义已“燃烧殆尽”。有评论指出,“布什主义”外交战略的三大支柱——先发制人、推行民主以及单边主义已经坍塌:现在伊拉克的现状,证明先发制人战略的破产;由于实力有限而在国际上陷于孤立,单边主义外交已不复存在;推行民主战略也由于世界政治的复杂性而处处碰壁。
这些结论的背后无不强调目前局势是布什第一任时入侵伊拉克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伊拉克战争是布什政府的“黑洞”,其直接的结果是:反美武装远未被消灭、美欧的裂痕至今未合、国际声望急剧下降、国内的反战呼声持续高涨。由此引发的“伊拉克问题综合症”正使美国和布什政府付出高昂的代价:一方面,伊拉克战争消耗掉了美国以及布什政府极为重要的军事、财政和政治资源,使美国无法继续推行其既定的对外政策;另一方面由于分身乏术而无法顾及其他外交问题,进而导致部分问题如雪球般越滚越大,最终不得不每天都要面对来自全球各地不同的;。
这些结论与理由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对布什主义“教义”、其出笼的背景以及美国的超级实力进行进一步考量,得出这种结论可能为时过早。乔治敦大学教授、著名战略问题专家查尔斯卡普乾最近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专访时说:“我或许不会称它为布什主义的终结,但它的确代表了布什在外交作风和内涵上的重大改变。”相比而言,这个结论比较中肯。
单边主义与先发制人只是美国外交政策工具箱里的工具,尽管体现了布什主义的特征,但并不代表其核心内容。目前事实固然证明,美国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在世界上为所欲为,而不得不放弃这种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策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放弃这种做法。实际上,早在布什第一任期的后期,已经开始调整这种策略,向传统的现实主义回归,但更多是一种战略需要。一旦伊拉克问题按照美国的意愿得到解决或基本解决,美国卸下了沉重的军事和财政负担,很可能会对下一个“暴政前哨”采取强制措施。即便国际社会反对,先发制人和单边主义也很有可能会卷土重来。
目标仍是霸权
美国这种外交策略上的重新思考并不会改变美国大战略的最根本目标——建立一个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它只表明美国政府在今后会更注意手段,推行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策略更为谨慎而已。在今年3月16日,布什总统发布了就任以来的第二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在报告中,对“先发制人”军事打击战略进行了再次肯定与强调。其原因在于,该战略从根本上反映了美国冷战后长期一贯的国家安全观,表明了美国要坚决维护其惟一超级大国的战略地位和既得利益。
从根本上说,这种冲动和诉求源于冷战结束后美国力量在全球中压倒性优势。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尽管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阻挡,多边主义力量不断增强,然而一超多强将继续主导世界格局的走向。只要美国这种首屈一指的国家实力地位仍然存在,在谋取国家自身或国家中某些重要集团利益最大化原则的指引下,一旦时机成熟、条件允许,则很难断言美国因为伊拉克战争目前的僵局而不再推行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策略。
输出“民主”是战略核心
对外“民主”输出在美国由来已久,但是更多地是将促进民主视为一种战略利益,但不是最重要的或最直接的目标。而布什总统则提出“美国的政策重心将是在全球范围内结束暴政、伸张自由民主”,要“把自由扩散到全世界各个角落”。美国政府高级官员则直截了当地说,在世界上推广民主和尊重人权不仅是美国的道德义务,而且是美国国家安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意味着,对外“民主”输出已经转化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
这种做法在美国外交史上还是第一次。原因在于美国认为自由民主是消除恐怖和仇恨赢得反恐战争的良药。其实质是为美国全球扩张、颠覆他国政权披上一件“反暴政”外衣,其最终目标是推行美国民主制度,扩大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在所谓布什主义的三大支柱中,惟有推行民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可以说是“布什主义”的核心。
尽管国际社会对美国对外推行民主的做法颇有微词,但是布什政府已经将这一“促进全球民主化”的任务确定为国策,而且采取了一些实际行动,使之不仅仅再表现为道德宣言。美国以此划线,发起了对外推广民主的政策。在美国的支持和压力下,中东和中亚地区的民主革命一度“成绩斐然”。
现任美国国务卿赖斯及其支持者更是不遗余力地立足于美国的实力,在全球传播“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务卿赖斯在去年宣布,国务院决定进行四项重大改革,以最有效地支持布什总统促进民主的使命。其中改革之一是把负责全球事务的副国务卿更名为负责民主和全球事务的副国务卿。目的在于推进总统的自由议程,使促进民主的努力制度化。职务更名后还将新设负责民主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统筹美国促进民主的工作。今年1月赖斯又推出了“变革外交”,试图通过推动国务院的机构调整和人力资源的重新配备,用外交手段来推动在美国看来不民主的政府和社会的转变。变革外交现在已成为布什第二任期最重要的外交理念,美国在全球推行民主的工作也开始机制化、长期化。
平心而论,尽管人们对去年发生在中东、中亚地区的“民主革命”或“颜色革命”浪潮评价看法不一,但美国的作用力无疑是存在的。在中东地区,这种民主革命所引发的冲击和影响将是深远的。哈马斯上台固然暴露了美国推广民主的虚伪性,但是哈马斯赢在清廉,而巴解组织“主流派”则输在腐败则是不争的事实。前美国中情局长、现担任一家智库副总裁的伍尔西不惜溢美之词指出,布什是第一个向中东推广民主和法治的美国总统,应给予高度评价和赞赏。
当然,美国对外推行民主面临着大量难以处理的棘手问题,但是这也促使美国政府一方面言行开始更加谨慎而缜密,趋于关注决策的把握和胜算,同时也倾向注重成本——收益分析,对外推行民主方面着眼于务实。
布什主义根基在于实力
布什主义实质是依托美国的综合力量优势,推行实力政策,维护自己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在军事上保持绝对优势,在政治上推行美国民主价值观,在经济上鼓吹自由贸易体系。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对世界局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处于绝对优势的强大实力决定了对外政策的思想理念,并且有能力和战略资源贯彻其政策意志。
布什主义对外战略的基础与条件,一方面是以经济、军事、科技力量为体现的硬实力,另一方面,以政治、文化、创新能力、改革意识、价值观等为代表的软实力。这是国际社会不得不直面的现实。就前者而言,这在世界是其他国家无法望其项背的:在军事实力上,美国占有绝对优势是不争的事实。军费开支约占全球军费的47%,超过了排名其后的32个国家军费的总和。美国经济相比于二战结束后在世界上的相对份量虽已呈下降趋势,但其绝对值依然保持世界经济总量的1/4左右,近年来持续以3%左右的速度增长。美国的声誉自布什上台以来,特别是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的确受到了严重伤害,但由于经济和军事实力强大影响,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对此,要有清醒的估计。
美国学者托马斯多纳里曾撰文指出:“布什主义代表着后冷战时代的国际政治现实,即只有一个超级大国。这其中又有两个含义:美国政治原则的普世性以及美国影响和力量的无与伦比。”因此,可以断言,只要美国的综合国力仍居于世界的颠峰地位,布什主义所包含的理念很可能是今后几十年美国安全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基础,美国外交政策的大方向很难做出大的调整。
的确,美国当前的对外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碰到了多种困难,布什政府也在进行包括调整政策在内的各种努力。当前布什在伊拉克、朝核和巴以问题上寻求国际合作的态度,固然是在碰壁后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也可以说是主动调整。这种调整尚不足以说明美国在这些地区面临的困难非常严重,更不能说是无法克服。就目前乱象纷呈的中东局势而言,尽管困难重重,但是形势的发展并没有超出美国人的掌控,布什政府仍有很大机会如期实现其“战略目标”。如此看来,声称“布什主义”已经消亡是言过其实了。(文/孙晋忠)